在公共债务高企的情况下,一些政府希望找到在不加税、不增加债务的前提下获取资金的办法。黄金储备重估就是其中一种思路:把央行账面上的黄金储备,从几十年前的官方定价,更新为当下的市场价格,然后把这部分“账面增值”变成可动用的资金。
以美国为例,政府持有2.615亿盎司黄金,账面定价每盎司42.22美元,而当前市场价接近3300美元。如果按照市价重估,这将产生巨额的“账面收益”。但历史经验表明,这种方式的作用往往只是昙花一现。
过去30年,只有德国、意大利、黎巴嫩、库拉索和圣马丁,以及南非这五个经济体实施过黄金重估。用途分为两类:由央行使用或由政府使用。央行一般用来弥补亏损或提升利润。例如,意大利在2002年动用130亿欧元的黄金重估账户资金,弥补了一次特殊债券转换造成的损失,使当年避免了净亏损。库拉索和圣马丁则用来抵消低收益投资带来的收入下降,并配合其他措施增加长期收入。
政府方面,则多用于减少债务。南非在2024年开始计划分三年动用1500亿兰特的黄金重估收益,以减少借款和利息支出。黎巴嫩在2002年用黄金重估所得偿还了18亿美元国债,相当于当年GDP的11%。德国在1997年则在向欧洲央行移交外汇储备前进行重估,并将部分资金用于帮助满足《马斯特里赫特条约》的预算要求。
然而,效果都有限。黎巴嫩的债务比率在重估之后依然持续上升。德国最终在不动用这笔资金的情况下也达成了预算目标。南非的计划尚未结束,但同样面临长期结构性财政问题。
问题在于,黄金重估只能带来一次性的资金注入。即使美国把全部黄金按当前高价出售,也只能获得相当于GDP约3%的资金,远不足以解决长期财政压力。而且,这并不能改变支出结构失衡、经济增速放缓或高利息负担等深层问题。
总的来说,黄金储备重估可以在短期内弥补财政缺口或减少一些债务,但它不是灵丹妙药。更像是卖掉传家宝来付账单——一时有用,却不是长久之计。